《本事方》云∶唐李祠部治消渴者,肾虚所致,每发则小便甜,医多不知其故,方书缺而不言。地有阴阳金、木、水、火、土,生、长、化、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
名虽丸也,而犹煮汤焉。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三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若三阳外证未除,则阳明正治之法,又不可用矣。不发汗而致□,是入荣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
其支者,别锐,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 必其人目痛鼻干,身热不得眠,魏荔彤曰:此太阳阳明之证,入阳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至归于胃而无所复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然则阳明病,不论中风,伤寒,脉微,脉实,汗出少而邪将自解,汗出多则阴津易致竭绝也。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潮热、自汗、不大便、内证也;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也。十七、又问右肾既为六脏之一矣何十二经中不以右肾之有形者足其数固乃以手心主当之此其故何哉生生子曰∶详乎哉问也。